遗儿金帛满箱,怎比慧语一囊。若为子女教养、亲眷相谐之法而绞尽脑汁,不若随河大卫共启名人传世家训,重拾源自历史幽深处的生活哲思。
周公旦《诫伯禽书》
家训内容: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才是真正的聪明。
治家智慧:强调了谦逊、勤俭、敬畏等品德的重要性,教育子孙要以恭敬、节俭、谦卑的态度处世,不可因自身的优越条件而骄傲自满,这样才能保持家族的长久兴旺。
诸葛亮《诫子书》
家训内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治家智慧:教导子女要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培养品德,看淡名利才能明确志向,内心平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同时,还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以及要避免懈怠、浮躁,珍惜时光,否则将一事无成。
欧阳修《诲学说》
家训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治家智慧:以玉喻人,形象地说明了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修养和品德,否则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迷失自我,沦为小人。告诫子孙要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
朱熹《朱子家训》
家训内容:“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治家智慧:全面阐述了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在社会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仁爱、忠诚、孝顺、友爱、恭敬、和睦、诚信等诸多美德,教导子孙要注重自身修养,与人为善,遵循礼义,勤奋学习,以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家训内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治家智慧:陆游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告诫儿子做学问要竭尽全力,并且要注重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学问,学有所成。这一家训体现了重视教育、勤奋学习以及学以致用的治家理念。
钱镠《武肃王遗训》
家训内容:“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宣明礼教,此长享富贵之法也。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呜鼓而攻。”
治家智慧:钱镠强调了传承良好家风和宣扬礼教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族长久享受富贵的根本。同时,对子孙的品德行为提出了严格要求,明确指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行为是败坏家风的,必须予以严厉谴责和纠正,以维护家族的声誉和团结。
这些流传千古的家训,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构筑起深厚的道德根基。然而,中华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个人心中或许都珍藏着独特的家训瑰宝。此刻,不妨让我们各抒己见,分享那些自幼铭刻于心的家训,无论是 “吃亏是福,能忍则安” 的豁达,还是 “尊老爱幼,和睦邻里” 的质朴,亦或是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的坚守,让我们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领略家训文化的多元魅力,传承家族精神,共筑和谐美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