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地
发布时间:2019-04-04 发布者:四川省殡葬协会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地神,称为“地祇(qí)”,又作“地祗”,.. 但古籍中常常讹作“祗”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礼记?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的说法。另外,阴阳家说,地中央曰昆仑,统辖四方大九州;神州是九州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即中国的九州。汉代经学家也有分地神为昆仑之神与神州之神的说法。

  1.方丘祭地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

  秦时未见有方丘祭地之礼。秦始皇即帝位后所祠八神有“地主”,祭的是泰山梁父。汉高祖时有专祠祠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 年),提出要祭祀后土,于是,在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建后土祠,祭祀后土。平帝时,王莽改为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天子亲祀。夏至北郊祭地祇,称皇地后祇,遣礼官奉祭。后土坛为方坛,从祀有山川河流地理群神。后汉沿用其制,同时仍保留了汾阴后土祠的祭礼。曹魏明帝时,方丘祭地与北郊祀地,也与祭天一样一分为二,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北郊所祭曰皇地之祇。晋武帝时才合二而一。

  南北朝时,南朝各国多在北郊祭地,而北朝各国方泽祭地时也有同祭昆仑地祇、神州之神的。

  隋开皇初于宫城之北建方丘,夏至之日祭皇地祇,孟冬则在北郊祭祀神州之神。唐初沿用隋制。唐太宗贞观时,规定只祭皇地祇及神州。高宗永徽时又废去神州之祀。武后于南郊合祀天地。《开元礼》定夏至日方丘祭地之仪,仍以神州地祇从祀;孟冬祀神州地祇。宋代祭地大致同《开元礼》,由于天地祭祀分合之争十分激烈,祀典也因而常有变动。

  明初于钟山之北建方丘坛。洪武二年(1369 年)夏至,明太祖亲至方丘祭祀皇地祇。嘉靖时,在北京安定门外建方丘,即地坛,并建造皇地祇室,用以收藏皇地祇及从祀众神木主,每岁夏至祭祀。

  清代沿用明制,安定门外方泽水渠中设坛,坛二成,地坛之南有皇祇室,坛外又有南、北瘗坎各二,还有神库及神厨、祭器等库及井亭、宰牲亭、斋宫等配套建筑。

  2.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

  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祭。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异,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祇的佑护。秦祭山川,设专祠祭名山大川。春、秋两季,解冻、封冻时两次祭祀;冬季则举行“赛祷”之祠。

  汉高祖分封建国,各诸侯国各自奉祠境内名山大川。到武帝时,将五岳之祭的权利,“收回”天子所有。汉武帝用十三年时间周游五岳四渎,一一行祭。宣帝神爵元年(前61 年),诏令建祠祀五岳、四渎,派遣使者前往祭祀。西汉末及东汉,合祀天地于圜丘,五岳、四海、四渎,名山大川皆有神位在其上。魏、晋之际,山川祭祀时兴时废,南北割据后,名山大川各在一方,各国各奉其祀。

  隋开皇中,文帝诏令祭祀“四镇”,即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中镇)霍山。以后,又以吴山为西镇,成为“五镇”。

  唐代五岳、四渎、四海、四镇(当时不祭中镇霍山),每年一祭,各自于五郊迎气之日祭祀。武则天时,封洛水之神为显圣侯,改嵩山为神岳,封山神为天中王太师、使持节大都督。山川之神而以人爵为封号,始于此时。
  后来,西岳被封为金天王,东岳被封为天齐王,中岳被封为中天王,南岳被封为司天王,北岳被封为安天王。唐玄宗时,又封河渎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渎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九州镇山也都封为公。昭宗时,又封洞庭湖等湖泊为侯。宋代更为五岳加上帝号,并各配有帝后,也有封号;四海、四渎、四镇皆加封为王。

  辽代祭祀木叶山与辽河神。金人则祭长白山,初封为兴国灵应王,继而加封为开国弘道圣帝。元代世祖中统后,遣使祀岳、镇、海、渎十九处,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道,各遣汉官、蒙古官一人,前往祭祀。

  明代南京、北京皆有山川坛。洪武三年(1370 年),太祖下令废去前代所封岳、镇、海、渎名号,只以山水本名名其神,如“东岳泰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海之神”等。嘉靖时,改山川坛为天地神祇坛,地祇分五坛:五岳、五镇、五陵(祖宗陵墓山)、四海、四渎,并以京畿及天下山川从祀。

  清初设山川海渎配享方泽之祭,又建有地祇坛,位于天坛之西,兼祀名山大川。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皆依时遣使前往祭祀。另外,又封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祖先陵墓所在之山及长白山等,按时祭祀。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
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史书所记封禅,可靠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 年)的泰山封禅。秦始皇修建车道,从山南登顶,立石纪功;又从北路而下,禅于梁父。

  汉武帝元封时也去泰山行封禅礼,他深信方士之言,希望在泰山之巅与黄帝神仙相见,学习升天成仙之术。当时儒生们谁也讲不清封禅礼仪,武帝便自订仪式。先到梁父,祭祀地主。礼毕,武帝与侍中等登山顶,山顶也筑一土封,下圆上方,上建方石。

  其后行封禅礼的帝王有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唐高宗封禅泰山,从驾文武大臣、兵士、仪仗队伍长达数百里,包括波斯、天竺、倭国(日本)、新罗、百济、高丽等国使者,穹庐毡帐,牛马驼羊,充塞道路。十月从长安出发,十二月方到达,于是改元“乾封”,正月行封禅礼。
如此兴师动众,其对沿途人民的骚扰、对生产的影响可想而知。历代君王中想要举行封禅大典的远不止上列数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行。

  4.社稷
  《周礼?春官?小宗伯》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弃(后稷)为稷神。礼经说,天子有天子之社,诸侯有诸侯之社,大夫有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等级、规格各不相同。天子为天下群姓而立的社叫太社,天子自立之社叫帝社或王社。诸侯为百姓而立的社叫国社,诸侯自立之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大小也各自不同,或有州社,或有里社。

  社坛上树立着一个象征神位的“主”,或称“田主”。相传远古氏族各有崇拜的树木,即所谓的“社树”,夏后氏用松树,殷人用柏树,周人用栗树。后来规定各地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树木作“社主”。继而演变成一块木制的牌位。也有一些地方,一些时候采用石制的“社主”。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汉高祖起义反秦,曾在丰县枌榆社祈祷。乃是乡里之社。汉代国家立有太社、太稷,各县立有“公社”,每年春二月及腊两次祭祀。平帝元始时,王莽言官社之外,应有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后汉时合祭社稷。建武二年(26 年),在洛阳建太社稷,方坛,用五色土,每年二月、八月及腊一岁三祠。

  唐代将“籍田坛”看作是帝社,武后改为“先农坛”,祭祀神农。唐以后,社稷坛制度逐渐稳定下来。天子太社,用五色土,社主用石条制作。只有元代社坛不用五色土,全用黄土。明太祖又将社、稷合为一坛,建制与前朝社坛相同,但社主只微露其尖,另用木制神牌,分建大社、太稷神位。明永乐后及清代,社稷坛都在北京紫禁城端门之右(今中山公园内),每岁春、秋二季仲月上戊日举行祭祀,由皇帝亲祭。地方府、州、县各有社、稷,亦在同时祭祀,由地方官主祭。


上一篇: 黄帝陵祭典
下一篇: 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