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民族丧葬习俗
发布时间:2019-04-04 发布者:四川省殡葬协会

  殡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受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国各民族丧葬习俗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藏族

  藏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 4 种。此外,天葬也是在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另外,在四川部分藏区还有树葬的丧葬形式,主要表现为将尸体装入小木盒内悬挂于树上,一般用于婴儿或青少年的死者

  天 葬

  天葬又称"鸟葬",是藏族最普通的葬法。一般人死后,先将尸体用白布裹好, 放置在屋内一角 的土坯上,然后请喇嘛来念经超度,使死者的灵魂能朝日离开肉体,大致念个三、五天,便挑个吉日出殡。停尸至出殡的这段期间,死者的家人不得喧哗、谈笑和洗脸、梳头,并且必须在家门口挂一个围有白色哈达的红色陶罐,罐内放有食物供死者的灵魂食用。

  出殡当天,家人将尸体的衣物脱掉,用白色氆氇裹起来,然后背起尸体沿地上画着的白线走到大门,交给天葬业者,也称天葬师。家人为死者送行只能送到村口,不得跟到天葬台。在至天葬台的途中,背尸体的人不得回头看。

  到达天葬场后,天葬师将尸体放到葬台上,然后烧起火堆,冒起浓烟,远处的"神鹰"(鹫鹰)见到浓烟便立刻飞拢过来。黎明前进行肢解,天葬师以利刃将尸体切成一块块,接着将骨头砸烂,和上糍粑喂鹫鹰,喂完骨头喂肉块。若有吃剩的尸体,必须烧成灰撒在山坡上,方能使死者"升天"。天葬的过程虽然残酷,但藏人相信它合乎菩萨舍身布施苍生的意义,能使死者的灵魂升天。

15543618424011895835037.jpg

  水 葬

  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采用的葬法,即用白布将尸体一裹,丢入水中随波而去。藏南一带因无鹫鹰,无法行天葬,所以也多采用水葬。

1554361853317108793975.jpg

  土 葬

  土葬是对强盗、杀人犯或是患染传染病者(如天花、麻风)采用的葬法。在藏人的观念里,土葬会使灵魂被土地吸收,不得升天而无法投胎转世界,是一种对死者的惩罚,因而被视为最不名誉的葬法。

  火 葬

  火葬是达官显要或得道高僧采用的葬法,将尸体洗净后焚烧,然后将骨灰抛洒在山顶或是江边。

在甘南藏区的卓尼洮河两岸的觉乃藏族、舟曲的舟曲藏族(黑番)、迭部下迭区藏族采用火葬,骨灰撒入洮河和白龙江,也有的实行熟骨再次土葬,属于火——水二重葬和火——土二重葬。

15543618740352000463746.jpg

  灵塔葬

  灵塔葬只有如达赖、班禅或活佛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尸体先用盐水洗净,风干后涂上名贵香料,放入装饰珠宝的灵塔内保存,塔内一并放入一些死者身前使用的东西和名贵的物品。此外,也有将尸体火化,再把骨灰存放于灵塔之中。

15543618847401430303111.jpg

  藏族丧葬习俗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对丧葬不甚铺张,死对于佛教徒仅是转入来生的开始或“解脱”,故亦不特别悲伤。藏族社会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认为人死后魂会脱离其原躯体,需要用一种降魂的办法使“魂尸相合”。在这种降魂仪式中,许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仪式开始后要献上一瓢“招魂酒”,招请灵魂来降。在降魂过程中要作“献三瓢酒”仪式。在“尸与魂相合”时还要献上三次“相合酒”。用酒来招请游离的灵魂,象征着美好生活对魂的吸引作用。在这里酒的地位已与生存必须的食物相等同了。现代藏族丧葬中虽已无上述仪轨,但仍要用到酒:进行天葬时,死者家要给天葬职业者喝酒,火葬时要请守火葬炉的人喝酒。在嘉绒藏族的丧事中要“奠酒请神”;丧礼结束时丧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对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达对死者赞颂和惋惜之情。


  傣族的丧葬习俗


  在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一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录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1554362056054747684200.jpg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蛋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那里破碎,就在那里下葬。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 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挹回本寨本家。在寨内凶互的要在当天埋葬。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

  花腰傣丧葬古风浓烈

  傣族十分看重长者的丧事,认为去世的老人劳苦一生哺育几孙,现离开了人世,应倾全力办好丧事,将其送到阴间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在古代先民意识中,认为死亡仅是阳间生活的结束,阴间生活的开始,所以要举行各种仪式和隆重葬礼,陪葬许多贵重物品,让死者到阴间生活富足,不愁吃穿。古滇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就是上述古先民思想意识的物证。花腰傣的丧葬习俗中,一直保存着古滇国遗风。现在虽然不再用贵重物品陪葬,但葬俗古风依然浓烈。《百夷传》是这样记载的:“父母亡……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死’;妇人聚众,击椎杆为戏,数日后而葬。”这种丧俗古风,特别是“一家有丧事,全村来帮忙”的团结互助精神,在花腰傣聚居的地方仍然普遍沿袭着。

  老人病危时,儿孙要守候床前“接气”,接到落气前的气,才可以香烟不断,家运昌盛。因而兄弟姐妹平时不合者,此时也要和睦相处,不记前嫌,共同料理好老人的丧葬事宜。老人咽气后,马上杀1头10多斤重的小猪,称为“断气猪”;召集近亲商议丧葬事项,派人通知亲戚前来奔丧。同时,请来有经验的老者把死者抬到正堂屋中,为其剃头和由子女为之沐浴穿寿衣,把一团糯米饭和一枚银元放在死者口中,装棺上盖,停放堂中,让人凭吊。全寨各家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男人杀牛、杀猪、宰羊,妇女帮助拔鸡、鸭毛,洗菜做饭,接待来吊丧的亲属。

  接到丧讯的亲戚,立即请来吹呐、芒鼓班,抬看纸幡,牵着牛、猪、羊,用竹笼背着鸡、鸭,一路吹吹打打,前来奔丧送葬。家族血亲的妇女队伍,还要打着大红伞,十分壮观。来到寨外,燃放鞭炮,告之奔丧人来到。主家人听到后,身穿孝衣,头缠拖地长孝布,男人腰挎长刀,出门跪地迎接。进入家中,吊丧者背向棺材献上一碗糯米饭,表示让死者带到阴间食用,从此分别。吊丧中,主家的唢呐班与奔丧者带来的唢呐班乐声大作,比赛吹奏各种乐曲;芒鼓伴奏,气氛热烈,激荡山寨。

  出殡前夜,所有人都要守灵至天明。兄弟、儿女和亲戚家带未的喷呐、芒鼓班轮番演奏。子夜,主祭者抬出一盘糖果,上放一定数量的钱给唢呐、芒鼓班。他们即带头吹打绕棺,祭祀者随后吟唱跳舞;亲属一家接一家祭奠绕棺,吹打歌舞,众人随时可以加入,高潮迭起。跳得越热烈,死者家人越光彩,真是“歌舞达旦”,热闹非凡。

  蛋卜择坟地。丧葬出殡当天清晨,由寨子里公推出来的“龙头”与死者的长子,拿着1个鸡蛋,在棺材前跪地祷告,请死者的灵魂附在蛋上,一起到“者林”(祭龙和埋葬祖先的树林)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墓地。他们来到者林内看好地形后,由死者的长子将蛋从头上向背后扔去……蛋破碎了,便是死者愿意埋葬的地方;马上挖掘小坑,准备埋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若鸡蛋未破,则认为是死者用手接住蛋,要找另外的地方,必须另择地再掷蛋;摔破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安葬。

  发丧出殡。出殡时刻多在午饭后,死者的直系亲属男于腰挎长刀,手擎火把,在棺材前开路。抬棺木的“龙杆”两侧,死者的女婿、孙女婿们身着孝服、头戴拽地孝布,表示以孝布力死者铺路架桥,通向天堂。棺材后面跟随死者的儿媳、女儿、孙女等亲属和其他送葬的人们。妇女全部穿戴节日盛装,直系血亲打着鲜艳的大红伞,罩住自己的灵魂,不跟死亡的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所有妇女腰上系着的央箩都是底朝天,表示死者不带走家里的财产。送丧的人们拿着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寨子里来送葬的邻居,每人抬着一根本柴,供火化时烧用。

  坟场上,男人们在棺木周围架起木柴,点火化棺。女人们在另一旁焚烧死者的遗物,让他带到阴间用。如遇死者生前用剩的硬币,烧不化时,后辈就到灰中去刨找;得到者意为祖先留给的钱财,大吉大利,十分珍惜。火化掉尸体,将骨灰埋人挖好的坟坑内,竖石为碑垒坟。亲属到坟前祭奠拜别,然后念着“死者去,生者回,生死离别……”等祷告词,返回家中。

  云南土著先民,远古大部实行火葬。从发掘出的滇国墓葬中,已明显可见汉文化的影响。花腰傣的丧葬习俗,既保留了远古先民的火葬习俗,又接受了其他民族装棺土葬及厚葬的习俗,因而也更耗费钱财。

15543620880221117972444.jpg



  回族的丧葬习俗

 

  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

  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亡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在人逝世后,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了。“无常”是回族穆斯林的汉语专用语,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阿拉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都忌说“死”这个词。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做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他理解为“嘎来布”(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人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回族实行土葬,并且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当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葬法,它的类型有好几种。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15543623333411745642968.jpg

  回族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习惯土葬,忌火葬。回族为什么忌火葬呢?据了解,回族当中有这样的传说,说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另外还说,伊斯兰教处理无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主张速葬。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现在回族地区人亡后,仍在三天内归土安葬,即使是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后,先埋人后等待处理。不停丧权厝,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等不卫生的做法。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回民无常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1554362350351267827353.jpg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留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善良愿望,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回民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具有其节约、俭朴的良好习俗,这种风气是值得其他兄弟民族大力提倡的。

上一篇:
下一篇: 丧葬礼俗与传统文化